著名策展人、艺评家陆蓉之(Victoria Lu,新艺名:Viki Lulu)在80年代撰写了“后现代艺术的现象”系列专文,集结成书以来,她于2006年提出“动漫美学(Animamix)”的论述,但始终未能集结出版。如今,本文作者陆蓉之邀请了法国的潮流艺术专家唐妮诗(Magda Danysz)联合撰写有关“潮艺术(URBART)”的专文,将陆蓉之在2006年提出的动漫美学也包含在潮艺术动向之中,该文在“凤凰艺术”和《艺术家》杂志两岸分别连载,最后将集结成书出版。今年2月,陆蓉之和摄影及制作团队赵伯祚、李洪、詹丹萍、莊正琪、林存忠、辜诗吟、卓宏等人,在伦敦已经开拍“潮艺术动向(URBART on the Move)”的全球系列纪录片,第一部以伦敦为始,我们接着将拍摄纽约、曼谷、巴黎、东京、马德里、巴塞罗那、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米兰、罗马……等地,持续前行,作为期三年的实地拍摄计划,作为本书的补充。在此,“凤凰艺术”为您带来陆蓉之与唐妮诗撰写的系列艺评文章。上一世纪人类最大的文明成就,即是将日常生活带入数字化的环境里,从每日清晨叫醒的闹钟开始,准备做早餐的微波炉、上下楼的电梯、出门驾车、搭地铁、乘飞机,都得靠电子仪表和数字化系统来操控,收款机、洗衣机、干衣机、视听设备、电饭锅、防盗监视器、自动浇水设备、通讯器材、中央空调、计算机和其外围设备…等等,人们不知不觉在食衣住行各方面部已经深度依赖数字化的科技。新世纪的人类在数字化环境中的认知与情感,是无法抗拒地沈溺在虚拟与真实的挣扎之中,新世代的审美经验,必然从虚构的卡通、动漫、游戏和网络的传输中,不知不觉产生了新的认知与欣赏系统,远远脱离了传统的认定标准。数字环境中不断推陈出新的视觉造型,总是高速度异化,不但可以瞬间成为新世代追求流行新鲜感的通关密语,也反过来融入流行产业商品造型的语汇之中,成为时尚流行产品的象征符码或代言者。这种时下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翻新、求鲜与寻求变化的永无止境追求,艺术的创新,从上一世纪极度自我表现个人主义的「原创(originality)」诉求,转化为对「新异术(ultra new vision)」不断翻转挪用的视觉符码游戏。从大众流行文化的角度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普遍受到动漫文化的影响,发生在20世纪的90年代以后。1992年5月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黄一瀚(1958-)在广东中青年艺术家研讨会上,针对这股新的认知与欣赏系统的美学,首次明确提出了“卡通一代”的口号。原本是岭南画派出身的水墨画家黄一瀚,在提出“卡通一代”的理念之后,他自己也改变了创作路线,内容以新人类的大众文化形象为主,将麦当劳等的广告,动漫的美少女、变形金刚、卡通公仔等,以中国水墨的笔法与碎片化的电脑数字图像相结合。当时“卡通一代”的成员多半出生于1970年代,他们成长于卡通文化的影响下,主要反映了都市青年的生活情态,这些被称为“卡通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作家、诗人、音乐家,那时经常聚集在广州美术学院黄一瀚老师的周围。
▲ 徐勤 星之海洋Star Ocean 230cm x 17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2009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漫画、卡通、动画的形式也更形复杂,流通的管道也更加多元化,各种简化的视觉造型,成为大量传输的视觉符号,形成各种文化背景和区域性认同的个别系统,在传媒一波接连一波的烘炒下,已经深化为世界各地青少年文化彼此之间的沟通符码,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族群所垄断的集体认同而已,更像是个人追求表现、传达意念或发挥想象力的模拟和再创造的沟通途径。这些在数量上急速成长的视觉符码,不再局限于叙述性文本的再现,那些不断激发和蜕变的视觉造型,已经和纯艺术创作中企图用来表达概念的视觉语言趋近。
▲ 权奇秀 Kwon Kisoo, sky blue-high_227X182cm_acrylic on canvas on board_2010
▲ Aya Takano,The Many Layers Of Air Shinjuku, Acrylic on Canvas, 181.8x 227.3cm, EmmanuelPerrotin, Paris 中村萌(Moe Nakamura, 1988-),人如其名,具备了本世纪潮流文化中“疗愈萌系”美学的代表特质,纯真、可爱、诙谐、刁钻、鬼魅,除了充满童趣的一派天真以外,她和前辈艺术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1959-)一样,拥有一种相近似的“坏坏小女孩”的气质。中村萌2013年出道于东京Q画廊的30周年特展,和陆蓉之颇有轨迹隔代呼应的巧缘,80年代末陆蓉之曾获邀作为美国加州的当代艺术家,参加在Q画廊的展出。90年代是众多日本当代艺术家活跃于国际艺坛的年代,他们多数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中村萌是他们的后辈,而且,还是80年代末,是其中特别幸运的佼佼者。学院科班出身的她不但在学术领域获得充分的肯定,而且在艺术市场的商业运营方面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公仔初次面世,就立即达到秒杀的热门程度。她同时兼备了日本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素人艺术家的质朴与自然天成,尤其是她早期的上彩木雕作品,有一种素人的朴拙特质,造型方面有着日本传统妖怪文化的跨越物种的想像力,这种变化无穷的造型,也充分展示于日本的次文化和动漫美学之中。随着中村萌在艺坛知名度与作品价格的快速升温,她的创作在不知不觉当中出现了以自我为原型的发展趋势,至少在人物面容方面,很明显出现了属于她自己的图腾式“萌颜”。(图073)相对于奈良美智的大眼娃儿,中村萌的咪咪眼“萌颜”,就差不多是她的自画像了。奈良美智的大眼娃儿和中村萌的咪咪眼宝贝为什么会那么迷人?那么受到年轻世代的追捧?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当今社会普遍崇尚青春不败的“童青(kidult)”审美观,跨越了传统对于年龄的区别待遇与界限,不分男女都倾向于无尽延长孩童式的青春期。这种对于童真不依不饶的眷恋,在日式的次文化和动漫作品中早就非常明显,如今在席卷全球的潮艺术(URBART)大流行里,也占据了主流发展趋势。
▲ 中村萌 / Moe NakamuraHour of the dawn by Moe Nakamura(h200x90x90cm, oil on wood, 2019)
▲ 黄麟咏 Huang Lin Yung 70 year-old ageless beauty and her toys, 80x110cm,2019
▲ 马君辅 童顏絮語children_s_language_2010尺寸130X130cm
▲ 孙莹 别来无恙 2018 木板油画 90×90cm
▲ 张嘉穎_綠野仙蹤_2010_壓克力畫布_200 X 200cm
▲ 杨纳,云的梦想 Beyond The Dream 210x110cmx3 2010
▲ 陈虹竹 你是飞舞的,永远年轻的以大眼女孩形象著称,却英年早逝的樱井理惠子(Rieko Sakurai, 1977-2015),她在2011年曾受邀参加陆蓉之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划的平行展《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展出的作品名称是《我恨这样的命运(I Hate This Fate)》,不知是否因为自己罹患癌症而画了这样的主题。当时她亲临了所有巡回展的开幕式,网路上到现在还可以搜寻到gettyimages拍到她在展出现场的留影,笑容可掬,说话非常温柔的她,无人觉察到她正在和生命搏斗,穿着和服的可爱小女孩《狐媚Foxies》可能才是她想留给世人的记忆吧!和这个情况相反的是四川成都的艺术家傅开来(1980-2009),从小有耳疾的他,绘画使他成为阳光灿烂的快乐男孩,就在他拿到硕士学位,刚刚购置了工作室之际,却在成都候车时被无照驾驶的车辆撞死的意外,老年痛失爱子,悲痛逾恒的双亲,日后代替他出席了所有《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巡回展的开幕式,也在傅开来的作品前留下了他们永恒的纪念。这两件接踵而来的悲剧,令策展人陆蓉之至今仍感到不胜嘘唏。
▲ 樱井理惠子Rieko Sakurai,I Hate This Fate,122×91.5cm, 2011
▲ 三宅信太郎Shintaro Miyake, Path to Egypt, acrylic, color pencil, pencil on paper,79.0 x 327.5 cm, 2008
▲ Nano Warsono, Blessed My Heart In Asia, 2008
▲ Amano Yoshitaka天野喜孝
▲ 長井朋子Tomoko Nagai, the time I’m seeing you,acrylic,oil,spray on canvas,194 x 162 cm,2009
▲ 岡本信治郎 Shinjiro Okamoto, The World of Insects, Swarm-50 or 100. It Makes No Difference, Liquitex, 390.3x162cm, 1997
▲ 工藤麻紀子 Makiko Kudo,Sorry, Stump,oil on canvas,2007
▲ Choi Hochul
▲ 李东起 Lee Dongi Snoopy, 2018, acrylic on canvas, 240 X 410 cm这些在动漫文化中泛滥,经过变造、简化、组合、拼接,犹如万花筒旋转产生的变化,形成了缤纷复杂的视觉图像语言,來加强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动漫化的图像和中国的文字一样都源自于图像符号的认知系统,可谓是系出同源、异曲同工,因此,中国人对图像识别与阅读的喜好,是自小就培养的能力。
▲ Chan Kok Hooi, Musim Bunga Boleh
▲ 罗丹,《长 亭 晚》, 布面油画, 153X153cm, 2019
▲ Bambang ‘Toko’ Witjaksono, Bella Kau Kenapa?, Acrylic on canvas, 150 x 200 cm, 2009
▲ Nano Warsono_不似仙境, 2009_ Acrylic on Canvas_170x190cm
▲ Anirban Mitra, The Act of Redrawing. Mr. Muscle (Sakshi Gallery)
▲ Phunk, CONTROL CHAOS(GIANT)从上一世纪中期开始,电子媒体作为影像传播的主要载体,彩色的光点在视频上,在空间里释放、流动、充满,是一种等同用画笔沾染颜料在画布上作画的表现方式。韩裔美籍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在1960年代初率先使用电视机和电子仪器来创作,他的许多实验性的作品,引领了日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被称为录像艺术之父。
▲ Nam June Paik, Electronic Superhighway-Continental U.S., Alaska, Hawaii, 1995比白南准早出生几年的草间弥生,2006年陆蓉之策划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虚拟的爱》,展出了草间弥生为展览特制的一颗心型的无限镜箱《上帝的心》,2009年她的镜屋灯光无限的反射《永远消失的后果(Aftermath of Obliteration of Eternity)》发表后,一直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德国艺术家迪特·容(Dieter Jung,1941-)是一位科技艺术的开拓先锋,他的作品探索光和动力艺术,以新媒体艺术融合了科技的元素,包括激光和计算机科技。迪特·容实验了全像摄影的发展可能性,用来增加动力艺术的能动效果,他透过激光来镌刻,观看因角度而有所不同。他将人工智能可视化,又将人生的实境转变为不可视的奇幻体验。
▲ Dieter Jung, II-SeeSaw +Horizontals21世纪的人类共同经验,不分人种、国籍的孩子们,都几乎是在电视机和计算机前面,或看着手机小视频成长的。他们接收全球联通的因特网的信息,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由光点所构成的色光视觉体验。这类由色光所形成的绚丽美学,对于艺术家创作的色彩运用,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联通的因特网即将演变为万物相联的5G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人们的生活不再受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业、工业时代的思维,人们的作业习惯可以和全球的时区积极互动,夜晚可以由灯光照明来体现都会的另一种风情。色光的艺术,在21世纪会有飞跃的发展,各种亮丽缤纷、多彩夺目的色光效果,而视频或投影的艺术作品都将是极其普遍的展出形式。
▲ Jennifer Steinkamp, Botanic, 2015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Seoul.
▲ Jennifer Steinkamp, Orbit 11, 2011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Seoul.最后,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创作,动漫艺术的完成,往往需要团队整合以及专业分工的多重交迭的协作,因此必需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不像是传统的艺术创作者,可以自己在一个封闭的工作室里独立完成。因此,跨领域的产业整合,是动漫艺术的必要现象,例如美国、日本的动漫产业所发展的衍生产品,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庞大,涵盖到衣食住行民生用品,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动漫产业的产值,不仅在于动漫艺术的本身,而是一个时代文化力量相加的总体。村上隆认可动漫产业的影响力,他以创意总监的身份监制他自己的作品、代理其他的艺术家、开画廊、办艺术博览会、拍动画片、设计生产衍生品和品牌跨界合作…,全方位展开他的创造力。未来的动漫美学艺术家许多也都会以创意总监的身份,走出“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进行跨领域的资源整合,进行全方位的创造与产出。潮艺术的发展,就是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的趋势。潮艺术品的创作与行销,将是全球创意产业中的极为重要一环,这类艺术创作和大众流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高、低的位阶之分,尤其是进入5G物联网以后,动漫美学的艺术产出,将占有潮艺术里面最有粉丝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一环。原本是日本的插画家、平面设计师的松浦浩之(Hiroyuki Matsuura),跨界绘画、雕塑创作成功以来,他和品牌之间的联名以及艺术的衍生品,是当今潮艺术越来越常见的艺术家与设计师身份统合的案例。美国的盖瑞·贝斯曼(Gary Baseman)则恰恰相反,他先是艺术家,然后才是设计师、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同时跨界数种领域,并且与品牌联名合作,还推出自己的衍生品。在中国的韩娅娟最早受到时尚品牌的喜爱,跨界联名展览和推出衍生品,她自己还尝试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创作;印度Jiten Thukral(1976-)和Sumir Tagra(1979-)组成的创作双人组,作品跨界涵盖了家居和各种生活用品,甚至以专卖店的形式展出;中国的UNMASK三人组(匡峻、谭天帏、刘展)根据他们自身的形象设计成三个不同身份和性格的虚拟偶像,通过这三个虚拟人物和消费者互动,深受品牌欢迎而进行跨界合作。
▲ 松浦浩之 Hiroyuki Matsuura,The World Exists in the Head of a Yellow Bear, Mixed Media, 110cm circular, 2011
▲ Simone Legno aka TOKIDOKI, Good Night Strawberry, Acrylic on Canvas, 182.9X121.9cm, 2011法国跨领域艺术家维今妮·巴合(Virginie Barre, 1970-),以及比利时艺术家奥利维尔·鲍威尔(Olivier Pauwels,1974-)除了是雕塑家,也是平面设计师,还跨界电影道具设计,以他的标签BOHI而着称,他们都是创意总监形式的艺术家。美国的艺术家陆奈特(Nate Lord,1976-)为上海商场创作游乐场式的大型装置艺术;原本是加拿大动画师的刘泡泡回国以来,从事绘画、雕塑的创作,近年来也跨足商场和品牌的合作;这股艺术家跨界与平台协作的创作趋势正方兴未艾,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林樱(Maya Lin,1959-),当年还是耶鲁大学学生时,以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一举成名,近年来也频频跨界艺术创作,参加各种展出。
▲ VIRGINIE BARRÉ, D_vue05
▲ Olivier Pauwels
▲ Nate Lord商场装置
▲ 刘泡泡 商场装置
▲ 林樱 Maya Lin girl_1动漫美学的本身,既是审美的态度,也是原创的艺术形式。今天的动漫美学艺术家像这幅刘野(1964-)的画作所传达的寓意一样,面对着浩瀚的历史名作,他们却能够为未来的艺术史,留下来美丽而珍贵的背影。潮艺术的世界里,各种创作元素在流行文化里波涛汹涌,而且一波来到时,下一波又扑面而来,历史不再是艺术家必须否定的过去,而是无尽浪涛里的又一次萌起,像90后的艺术家那小先(1993-),欢天喜地挪用历史里的名画,丝毫没有纠结,这就是潮艺术的一种姿态,挥别了西方现代主义必须对抗历史的情结。